著名的微雕艺术大师、书画家戈壁,原名戈炳南,小名阿炳。1935年出生于姑苏城外寒山寺侧,自称“枫江夜泊人”。是一位在微雕、根艺、书画、摄影、金石篆刻、诗文联对等艺术领域均有很高造诣的艺术家。
2001年秋天,桂花飘香时节,就在新加坡总统纳丹9月17日莅临武夷山《戈壁艺术馆》后不久,记者紧随其后,前往武夷山造访戈壁这位结识多年的老朋友。这次专访,对他的经历和秉性有了更多的了解。
“清、奇、古、怪”风骨长存
苏州司徒庙里有4棵1900岁的柏树。清乾隆皇帝南巡至此,被这4棵树的姿态所动,分别赐它们四个名字:“清、奇、古、怪”。这些树的共同特点是,都经历过无数磨难,都有很强的生命力。一位传媒界同仁评论一生颇富传奇色彩的戈壁时,用这4个字比喻他的“风骨”。这再也恰当不过了。
少时的戈壁因聪慧过人,被苏州名人池莲邦收为义子,拜师苏州大画家顾仲华学画,后又师从书法家费新我学书法。1957年大鸣大放期间,这位年仅22岁的教师画了一幅讽刺漫画《新式陈世美》,批评某些领导干部的腐化坠落。这幅画使他“一鸣惊人”,也使他付出了沉重的人生代价:被划为右派,并下放劳动,最终入狱5年。血气方刚的他,无法接受这种不公的命运,试图逃往荒芜人烟的戈壁大漠去追寻他憧憬中的敦煌艺术,为此也把名字改为“戈壁”。但最终还是被抓了回来。
身体的自由没有了,可他追寻艺术的梦想还在心中燃烧。没有纸,就画在地上、门上、墙上,连插筷子的竹筒也被他雕刻上向往幸福生活的比翼鸟和蝶恋花。从狱中出来后又赶上“文革”,继续被监督劳动。当时正在大批“封、资、修”,一般的人都不敢提什么艺术创作,更何况他这个受批斗的对象。可艺术之梦还在他心中燃烧,为了创造一种不被人发现、肉眼看不见的艺术,他从无意到有意,对微雕技艺大感兴趣。那时,生产队每天都派遣戈壁去扛石头,他便自制了一把刻刀,藏在袖子里,一有空就在扛石用的竹棒上雕刻,久而久之,他的微雕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微闭双眼,凭着意念操纵手指创作,一如毛笔在宣纸上作画书写。
位于武夷山大王峰下的宋街,有几间二层楼仿古建筑,《戈壁艺术馆》就布置在那里。艺术馆大门右厅有一组根雕作品,垫架上放着一只形似独木舟的枯木,上边站立一个正在奋力拼搏的船工。白墙背景上镶嵌着戈壁的几行狂草。
“人像一条船,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在人世风浪中,如果你自强不息,自我拼搏,篙不松手,人生强者在命运的暴风雨中才能浮舟沧海,立马昆仑”。
书幅木边框上方还摆放着几尊象征主人的根雕作品:“童年欢乐小阿炳”,“千钧大帽压弯腰——‘文革’中的戈壁”,“艺海狂人一笑傲艺海”。这组根雕作品,既是戈壁一生的真实写照,又是他个人品行的一缕缩影。
正是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情热爱和不懈追求,在艰难困苦的恶劣环境中锻炼出来的坚韧意志,以及勤奋和天才,才使戈壁创造出一件件,惊世之作。
戈壁涌泉皆绿洲
戈壁追寻艺术之梦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真正得以实现。在他摘掉右派帽子后的第三年,即1983年,就创作出第一件轰动中外的微雕作品《唐诗三百首》。14600多字加上308颗芥子大的红印章,整整一卷精粹诗歌,以多种不同书体雕刻在薄如蝉翼的方寸牙扇上。置于高倍显微镜下观看,字字舒展流畅,一如落墨宣纸的书法。这件作品参加上海市、江苏省艺术展,荣获政府一等奖,被视为国宝奇珍,为上百家中外传媒报道。
此后,戈壁在微雕领域不断创造奇迹。1985年以故乡寒山寺为主题而创作的《百八钟声》大型立体微雕,在日本名古屋筑坡国际高科技博览会上展出,并被名古屋市政府收藏;1986年创作的微雕镶嵌拉烫檀香扇《琴棋书画》,在德国莱比锡博览会上展出再次一鸣惊人,被中国工艺美术总公司作为珍宝收藏;1987年赴美国参加《美国宪法》颁行20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在象牙上雕刻了世界上最小的“自由女神像”和米粒大的40位“美国历届总统像”,在方寸牙板上微雕2万字英文的《美国宪法》,轰动美国各个城市。
在戈壁的诸多代表作品中,立体微雕《圆明园》和书画长卷《回归图》最具政治意义。戈壁称此两件作品是“知耻之作”。事情得从1982年说起,当时,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首度访华,历史上悬而未决的香港问题开始摆上了中英谈判桌。刚刚得到平反的戈壁还未及思考如何安排今后的生活,又思量起国家大事来。
“鸦片战争都过去140年了香港还在英国人手里,这是为什么?”戈壁和记者提起这两件作品的创作初衷时还很激动。“我得了解了解历史,于是去买了好多书来啃,并蕴酿了创作计划:一是再现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烧的‘万园之园’——《圆明园》;二是创作一幅反映香港百年史的画卷。这两项创作计划意在让更多的人不忘国耻,了解中华民族苦难屈辱的历史,以唤起人民爱我国家、爱我中华的热情。”
为了将1860年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的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园——圆明园,以立体微观形式再现全貌,戈壁花了4年半时间,阅尽历代文献,研究历史资料,走遍名园打草稿,然后做出详细的规划计划。他将占地350公顷由157个园林景点组成的世界上最大的皇家花园——圆明园,“移天缩地”,凝聚在1.5平方米的台面上。1989年完成的这件作品,展示了气魄雄伟的正大光明殿、宽阔浩淼的福海、天宫仙境般的蓬莱岛、600多间亭台楼阁和殿堂、近万棵树木、1200多个着清代服饰的小人……配上灯光和清宫乐曲,观其神形,闻其声韵,如亲临万园之园。专家评论说,戈壁是130多年来用立体微雕艺术全面恢复圆明园全貌的第一人。这件作品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后名冠京华。
当《回归图》于1996年5月26日在珠海展出时,正在当地出席全国人大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港澳办主任鲁平和部分筹委会委员观摩此画后作出了很高的评价。这幅卷本式国画长1997厘米、宽630厘米,上部的2/3篇幅用明丽的色彩描绘了当今香港的繁荣景象,下部1/3则以淡淡水墨勾划了香港被英国殖民者割让、“租借”、管治的150年历史,画面上还再现了林则徐等120多位正反面历史人物和当代人物。
戈壁对记者说:这件作品从1995年底开始创作到完成总共不过半年,然而蕴酿准备却花了整整13年的时间,其中包括研究香港的历史和考察香港的现实,以及构思画卷的内容。戈壁的微雕艺术达到当今中国的顶尖水平,这除了他非同凡响的创意外,完全是由于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书画功底赋予作品的艺术升华,从本质上区别于一般匠人所为。他的书法刚柔雄健,飘逸超脱,自成一家。他的画中有书法的韵味,书法中有画的意境,书画相融。在他的根雕造型中吸取了书画的写意传神,每一件作品无不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而他的书画又无不包含了根雕的骨韵。他的摄影更是融诗与画为一炉。而他的金石篆刻自然得益于几十年的刀法功深。各艺术门类的融汇贯通,交相辉映,构成了蔚为壮观、令人仰止的戈壁艺术。
嵌名联对趣闻逸事
1992年,在中共南平地委、行署领导的关怀下,戈壁举家从北京迁至武夷山,并于第二年创办了《戈壁艺术馆》。从此,这里成了他创作的一片绿洲。前来参观访问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政要,以及党政军负责人和社会各界名流络绎不绝,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篇章。
即兴书写嵌名联对是戈壁的绝技。来访者只要写上你自己和家人的名字,在几分钟之内他就为你构思、书写出一幅嵌名联对。
有一天,戈壁正在书房看书,一拨人走了进来。有位大汉将一只手举起来说:“戈壁(微雕)大师了不起!”戈壁不知来者何人。省里一位领导介绍:这是煤炭部长王森浩同志。戈壁站起来,说:“王部长,你说错话了,要批判。”在场的人呆人:“部长讲错话了,要批判。”戈壁接着说:“你刚才讲的‘了不起’前面要加上‘没有什么’。”众人想了想,恍然大悟。原来是他自谦,说的是“戈壁没有什么了不起”。又是一阵欢声笑语。王部长挥毫留书一幅:“天下一奇”。戈为王书写对联:煤炭大王森林墨玉,矿山宝藏浩瀚乌金。
1997年8月,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王英凡来访,留下一联:戈壁盛产人世美,古今中外独一家。戈说“过誉了”。王说:“不为过”,“艺术家到处有,但一个人能够包揽这么多艺术门类且达到如此境界,我在世界各国都没听说过也没看到过。”戈回了一幅对联:精英人才凤毛麟角,仙凡境界神露明珠。写完众人说“好”,王说“不好”,“我的名字有缺点,自己赞美自己,不是联不好,而是名字本身有毛病。”
1997年深秋,朱镕基同志到武夷山《戈壁艺术馆》参观。根雕厅楼梯口有一张根雕18罗汉椅,戈壁请朱镕基数一数有几尊罗汉。朱俯身数了数,答“18尊”。戈问:“你要不要当第19尊罗汉?”(意思是请他在这里留影)朱说“好呀!”并用手势招呼夫人劳安一块照相。戈劝阻。正当在场的人感到疑惑不解的时候,戈说:“罗汉中没有女的。跟总理开个玩笑。”风趣而幽默的玩笑把大家逗得乐了。朱镕基同志一路参观到书房,戈壁书赠一幅嵌名联:镕钢炼剑总策国富,基石聚塔理绪家财。
1995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来访。看了许多精妙的根雕后,李举起右手说:“戈壁,神了!神了!我要送你一个‘神’字。”走到“自强不息”馆,他又说:“你四海为家,神游世界,我要加一个‘游’字。”戈说:“你这么小气,一个字一个字地加。”李笑了。在书房他们闲聊一会儿,戈告诉李,“我原来也在北京工作。”李问:“哪个单位的?”“光明日报社”。李说:“你是记者。好,我再加一个字。”于是,一幅“神游者”墨宝留了下来。戈壁回赠“铁骨峥嵘”4个字,并说“今天的书法大字入账,小字不计,你还欠我一个字,怎么办?”李说,“到北京还给你。”两人握手告别,互道珍重。
1998年,刘太行将军前来访问,由于事先没打招呼,戈壁甚感突然。匆匆间戈壁只写了上联就止笔了。太行问:“下联呢?”戈面带微笑回答:“不写了。”太行夫妇对视了好一会儿,不解,陪同的人也莫名其妙。此时,戈才现出“谜底”:“请把上联倒过来读一遍,不就成了!”“将生军中艰远太行路,路行太远艰中军生将”。原来,生于抗日战争期间的太行,是刘伯承将军的长子,如今太行也当上了将军,戈壁以此写出一幅回文联。书房中传出一阵笑声。
1997年春,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召开期间,戈壁应邀参加联欢会。出席者要出节目。他与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同桌,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李灏伺霍介绍戈。正当两人交谈时,司仪汪明荃和李扬报幕:“请戈壁先生表演左右手书法”。只见戈壁上台,左右手各握一管毛笔,同时挥洒上下联:英才利民德自高胸怀国计资文体,东梁为公功乃大手办民生施善政。当时,台上书写什么,霍英东并不知道。而按照事先的安排,书毕请李灏转告霍老,请他上台接联。谁知李灏没有对他明讲上台干嘛,只是对他说:“下个节目轮到你了。”霍老听说出节目,以为叫他唱歌,借故离席。戈壁有个规矩,人不在现场的话,对联书法不能转送。当晚,秘书来电话说霍老请戈到他住处,戈悄悄对霍老说明才知误会了。
艺术外交结朋友
戈壁与一些外国政要有过来往,这也都缘于艺术。
1999年1至4月,荷兰皇室成员在该国驻华大使陪同下四度前来武夷山《戈壁艺术馆》踩点,说“贝娅特丽克丝·威廉明娜·阿姆加德女王陛下访华时将以私人身份访问艺术馆。”
4月17日,女王果然依约而来。进入书房,将礼帽纱巾全部卸掉。戈壁请女王看一件微雕作品,这是戈壁精心挑选的两颗黄豆般大的上等珍珠,在上面雕刻女王和她丈夫克劳斯亲王殿下的头像,还书写了一幅嵌名联对:荷生特水玉女圣花,兰长丹山大王奇葩。(“特水”指的是荷兰阿姆斯特丹河)女王透过显微镜看了看,抬起头来,两手张开成“V”状,先是一声惊叹:“啊!”接着说:“我无法用更美丽的语言形容戈壁先生的微雕作品了。”女王用左手招呼克劳斯亲王一起观赏这件惟妙惟肖的作品,右手竖起拇指大加赞扬。
女王说:“这是中国人民送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她与亲王手捧作品,和戈壁先生合影留念。事后,女王通过荷兰驻广州总领馆向戈壁回赠了贵重的礼物——一枚雕有女王和亲王头像的金质纪念章及一个有女王亲笔签名的精致肖像框。
在隆重的回赠仪式上还有一个小插曲:时值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狂轰滥炸南联盟,并向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发射了5枚导弹。富有正义感的戈壁当场挥毫写下“忘战者危,极战者伤,友善者胜”条幅,送给荷兰驻广州总领馆总领事卢贤先生。
(原载于2001年《福建日报》,本文作了删节增补)